公共安全标准网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1028256.4 (22)申请日 2022.08.25 (71)申请人 浙江工业大 学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拱 墅区潮王路 18号 (72)发明人 林一航 胡银银 成家熙 王国烽  (74)专利代理 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1 专利代理师 孙家丰 (51)Int.Cl. G06F 30/20(2020.01) G06F 17/16(2006.01) G06F 17/11(2006.01) H01Q 15/16(2006.01) (54)发明名称 “FAST”主动反射 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57)摘要 一种考虑“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优化 方法, 包括: S1: 构建特殊理想抛物面模型, 利用 球面的各向同性将三维抛物面模型转化为二维 平面模型; S2: 构建一般化理想抛物面模型, 利用 该模型对反射面板进行调节, 由理想抛物面口径 大小确定照明区域内主索 节点编号、 主索节点对 应的坐标和各促动器的伸缩量; S3: 构建馈源舱 信号接收比模型对接收到反射信号的馈源舱有 效区域面积进行计算, 从而 得出调节后馈源舱接 收比, 并与基准反射球面接收比作比较; S4: 获取 优化所需的相关参数, 设置相应的目标函数, 对 模型进行求解。 本发明在最小调节成本的情况 下, 增强馈源舱信号接受比, 提高系统接收天体 信号能力, 提高系统调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延 长系统的使用寿 命。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5页 CN 115374640 A 2022.11.22 CN 115374640 A 1.“FAST”主动反射 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S1: 构建特殊理想抛物面模型, 利用球面的各向同性将三维抛物面模型转化为二维平 面模型; S2: 构建一般化理想抛物面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反射面板进行调节, 由理想抛物面口径 大小确定照明区域内主索节点编号、 主索节点对应的坐标和各促动器的伸缩量; S3: 构建馈源舱信号接收比模型对接收到反射信号的馈源舱有效区域面积进行计算, 从而得出调节后馈源舱接收比, 并与基准反射球面接收比作比较; S4: 获取优化所需的相关参数, 设置相应的目标函数, 对 模型进行求 解。 2.如权利 要求1所述的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 节优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 中, 特殊理想抛物面的建模具体包括: S1‑1: 当待观测天体位于正中心方位时, 由于在同一坐标系下, 球面与抛物面具有各向 同向性, 所以可以先将抛物面模型转 化为x‑z平面的二维平面模型: x2=2pz+c  (1) 其中, p为抛物线的焦准距; c为抛物线顶点在z轴上的位置; S1‑2: 根据二维平面模型, 将其绕z轴旋转得到x ‑y‑z三维理想抛物面方程: x2+y2‑2pmz‑c(pm)=0  (2) 其中, pm为理想抛物线焦准距; S1‑3: 在直角坐标系中, 分别将基准圆弧最低点记为A1(x1, z1), 理想抛物线两端点记为 A2(x2, z2)、 A3(x3, z3)。 若工作抛物面边缘区域形状发生突变, 将导致索网应力急剧增加, 从 而减少望远镜工作寿命。 因此工作抛物面与基准球面之间应平滑过渡, 即理想抛物线两端 点坐标应同时满足基准圆弧方程, 则基准圆弧与理想抛物线所围成的面积可表示 为: 其中, pi表示第i条 抛物线对应的焦准距; R为基准球面半径。 理想抛物面口径为3 00m, 即理想抛物线两端点水平 距离为300m, 有: x3‑x2=300  (4) 理想抛物面与基准球面平滑过渡, 即理想抛物线两端点坐标同时还满足基准圆弧坐 标, 有: 。 3.如权利 要求2所述的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 节优化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 S2中, 构建一般化理想抛物面模型, 具体包括: S2‑1: 当待观测天体位于任意方位时, 天体的入射线与基准球面的交点随之发生改变, 即理想抛物面的顶点坐标发生变化, 理想抛物面具有的几何特征以及工作抛物面能够尽可 能贴近理想抛物面的约束条件不发生改变。 由于球面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 以球心为原点 对原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旋转变换: 空间直角坐标系旋转变化过程分为 三个步骤: (1)绕oz轴旋转 εz角度, 将ox、 oy旋转至ox ′、 oy′;权 利 要 求 书 1/4 页 2 CN 115374640 A 2(2)绕oy′轴旋转 εy角度, 将ox ′、 oz旋转至ox ″、 oz′; (3)绕ox″轴旋转 εx角度, 将oy ′、 oz′旋转至oy ″、 oz″; 其中, εx、 εy、 εz是空间直角坐标系变换的三个旋转角, 则其分别对应的旋转矩阵为: R0=R1( εx)R1( εy)R1( εz)  (9) 则有变换后坐标矩阵: [x″  y″  z″]=[x y z]R0  (11) 其中, (x, y, z)表示变 换前空间直角坐标; (x ″, y″, z″)表示变换后空间直角坐标; R1(·) 表示对应的变换矩阵; S2‑2: 确定由理想抛物面边缘围成的圆面, 即可确定位于照明区域内的主索节点—— 位于圆面下方, 在照明区域内; 位于圆面上方, 不在照明区域内。 将理想抛物面边缘所围成 的圆面记为W, 圆面中点记为O, 基准球面球心记为C, 馈源舱接收平面的中心记为P, 则设直 线CP为该圆面的法线, 由平面法向量及平面上一 点即可确定平面方程: a(x‑xO)+b(y‑yO)+c(z‑zO)=0  (12) 其中, (a, b, c)为圆面 W法向量; (xO, yO, zO)为圆面中点 坐标; 该圆面法向量恰好经 过空间直角坐标系原点, 则(a, b, c)即为P点 坐标, 有: 其中, F为焦面与基准球面两球面的半径差; β 为仰角; α 为方位角; 圆面W中点即为该法向量与圆面交点, 由几何关系可知: 则: 将主索节点 坐标代入圆面方程, 若: a(xi‑xO)+b(yi‑yO)+c(zi‑zO)≤0  (16) 则该主索节点 位于照明区域内, 其中(xi, yi, zi)为第i个主索节点的坐标。权 利 要 求 书 2/4 页 3 CN 115374640 A 3

.PDF文档 专利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第 1 页 专利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第 2 页 专利 “FAST”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优化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17:37:4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