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 01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6/ 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to Nilaparvata lugens Stå1 2017 - 10 - 23 发布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36/T 952—2017 目 前 次 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人工接虫鉴定 ....................................................................... 2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 2 5 评价规范 ........................................................................... 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 ...................................... 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流程图 ..................................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识别特征 .............................................. 7 I DB36/T 952—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 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王奋山、刘子荣、肖叶青。 II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人工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虫鉴定和评价分级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水稻 包括栽培稻和野生稻。 2.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1) 半翅目,同翅亚目,飞虱科。 2.3 抗性 水稻具有的抵抗褐飞虱危害的能力。 2.4 人工接虫鉴定 人工将褐飞虱若虫接到测试样品上,通过测试样品受害情况,鉴定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 2.5 田间鉴定 测试样品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测试样品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 2.6 对照品种 为保证抗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减少年度间和环境条件造成的差异,在鉴定时设置相对 已知的抗虫和感虫品种。感虫对照品种为Taichung Native 1(TN1),抗虫对照品种为Rathu Heenati(RH)。 1 DB36/T 952—2017 3 人工接虫鉴定 3.1 苗期抗性鉴定 3.1.1 虫源准备 按照每份测试样品3株TN1饲养苗的数量准备虫源。当TN1饲养苗长到分蘖盛期时,每株接入怀卵褐 飞虱短翅型雌成虫10头,每份测试样品共准备30头怀卵雌成虫。3d后拍出产卵后的成虫,将带有卵块的 饲养苗置于80目尼龙网罩内。正常水肥管理,待生长至2~3龄若虫时用于接虫。 3.1.2 测试及对照样品准备 于怀卵褐飞虱雌成虫接入饲养苗3d后,测试样品开始浸种1d~2d,TN1晚浸种1d,RH提前浸种1d。 浸种后在35℃恒温箱中催芽1d~2d,然后播种在塑料盆内(60cm×40cm×15cm),每重复20株,每品种设3 次重复。播后4d定苗,每重复保留15株。 3.1.3 接虫 在测试秧苗长至2~3叶期时,每株接入褐飞虱2~3龄若虫5~7头。 3.1.4 接虫后管理 稻苗接虫后,罩上80目尼龙网罩。正常水肥管理。 3.1.5 抗性调查 当感虫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5%以上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1中,抗性等级见表1。 3.2 成株期单株接虫鉴定 3.2.1 虫源准备 根据预计接虫的时间,在接虫前15d开始准备虫源。具体方法同3.1.1。 3.2.2 测试样品准备 将测试样品种植在塑料桶中,于播种40d~45d后每株留1主茎和1分蘖,每钵一株,用透明塑料罩 (7.0cm×50cm)罩住。每个样品设置15次重复。 3.2.3 接虫 播种45d~50d后每株接入15~20头褐飞虱2~3龄若虫。 3.2.4 接虫后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 3.2.5 抗性调查 当感虫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5%以上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2中,抗性等级见表2。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2 DB36/T 952—2017 4.1 实验田选择 在褐飞虱常发区,宜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播种及秧苗移栽 5月20日~25日播种,6月20日移栽,单本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 复种植15~20株。田边四周种5行以上的感虫品种TN1。 4.3 试验田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用防虫农药。 4.4 抗性调查 当90%以上感虫对照品种TN1被害致死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3中,抗性等级见表 3。 5 评价规范 5.1 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5.1.1 苗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受害情况评价苗期抗性,评价规范见表1。 表1 苗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单株抗性级别(值) 0 1 3 5 5.1.2 测试样品抗性级别 稻苗被害状 (参加测试单株的平均值) 未受害 免疫(I)=0 第 1 叶部分发黄,发黄部分不超过叶片面积 0<高抗(HR)≤2.0 的 30% 第 2 叶和第 3 叶部分发黄,发黄部分不超过 2.0<抗虫(R)≤4.0 叶片面积的 50% 显著发黄,发黄面积超过叶片面积的 50%, 4.0<中抗(MR)≤6.0 植株有些矮小 7 植株仅有 1 片叶未枯死,并严重矮小 6.0<感虫(S)≤8.0 9 植株全部枯死 8.0<高感(HS)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死株率评价成株期抗性,评价规范见表2。 表2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抗性级别 抗性及死株率(%) 0 免疫(I)≤1.0 1 1.0<高抗(HR)≤10.0 3 DB36/T 952—2017 表2 5.2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续) 3 10.0<抗虫(R)≤30.0 5 30.0<中抗(MR)≤50.0 7 50.0<感虫(S)≤70.0 9 70.0<高感(HS)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田间受害情况评价田间抗性,评价规范见表3。 表3 单株抗性级别(值) 0 1 3 4 田间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水稻被害状 未受害 部分叶片发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 30%,无枯死叶片 叶片明显发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 50%,基部有霉点,无枯死叶片 测试样品抗性级别 (参加测试单株的平均值) 免疫(I)=0 0<高抗(HR)≤2.0 2.0<抗虫(R)≤4.0 5 部分叶片枯死(不超过 50%),基部有大量霉点 4.0<中抗(MR)≤6.0 7 半数以上叶片枯死,其余萎缩濒于死亡 6.0<感虫(S)≤8.0 9 植株枯死 8.0<高感(HS) DB36/T 952—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 A.1 材料名称 重复 苗期抗性鉴定调查表 单株稻苗抗性级别(值)(1、2、3„„15株) 1 2 3 1 2 3 A.2 成株期抗性鉴定调查表 单株稻苗死亡与否(1、2、3„„20株) 材料名称 死亡记为“×”,存活记为“√” A.3 材料名称 重复 田间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单株稻苗抗性级别(值)(1、2、3„„15株) 1 2 3 1 2 3 5 DB36/T 952—201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流程图 虫源稻苗接入褐飞虱怀卵雌成虫 3d 饲养测试虫 测试样品浸种 1d~2d 测试样品催芽 1d~2d 测试样品播种 4d 测试样品定苗 2~3 叶期 测试样品接入 2~3 龄若虫 感虫对照 TN1 死亡 95%以上 调查结果 6 DB36/T 952—201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识别特征 C.1 种类 褐飞虱属半翅目,同翅亚目,飞虱科。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 C.2 卵 褐飞虱产卵具隐蔽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鞘组织内,卵帽稍露出,10~20多粒卵呈行排列,前部单 行,后部排成双行。卵粒长约0.89mm,香蕉形,初产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出现红色眼点。产 卵痕初呈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 C.3 若虫 褐飞虱若虫有5龄。深色型各龄形态特征如下,1龄:体长约1.1mm,体黄白色,无翅芽,中、后胸 后缘平直,腹部背面有乳白色倒“凸”形斑纹。2龄:体长约1.5mm,体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呈“︵” 形弯曲,倒“凸”形斑纹内渐见暗褐斑,至后期倒“凸”形斑纹不明显。3龄:体长约2.0mm,体黄褐色 至暗褐色,翅芽初现,前翅芽尖端未达到后胸后缘,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一对较大的三角形浅色斑纹, 第5~7节背面有“山”字形浅色斑纹。4龄:体长约2.4mm,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体色和腹部背面 斑纹同3龄。5龄:体长约3.2mm,前后翅芽尖端接近或前翅芽尖端超过后翅芽尖端,前翅芽尖端伸达腹 部第3~4节,体色和腹部背面斑纹同3、4龄。浅色型1龄若虫体色为乳白色,2-5龄体色为淡黄色,腹部 斑纹颜色较浅。 C.4 成虫 长翅型成虫体长(含翅)3.6m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江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0:21:2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