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7.200.10 X 14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 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Regul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amellia Germplasm Resources Bank 2015 - 03 - 15 发布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9 - 15 实施 发 布 DB52/T 1025—2015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规划与选址 ........................................................................ 2 5 收集保存对象和方法 ................................................................ 2 6 资源圃营建 ........................................................................ 3 7 资源圃管理 ........................................................................ 4 8 资源观测与评价 .................................................................... 4 9 基础设施建设 ...................................................................... 5 10 档案管理 .........................................................................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油茶种质资源圃调查登记表 ........................................ 8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油茶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名录 ..................................... 13 I DB52/T 1025—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指导原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果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柱县林业局、黎平县东风国营林场、册亨县林业局、 威宁县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进、罗扬、许杰、邱建生、王港、袁昌选、毛红、胡蕖、杨春华、霍达、戴 晓勇、徐维杰、耿继斌。 II DB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术语与定义、资源圃规划与选址、收集保存对象和方法、资源圃 营建、资源圃管理、资源观测与评价、基础设施建设及档案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境内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 26907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328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2117 油茶无性系芽苗砧嫁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物种 species 能相互进行交配、共享相同基因库,井与其它组群在繁殖上分离的、最庞大且范围最广的繁殖群体。 3.2 类型 type 在一个物种内,形态、生理或生态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与其它群体或个体能够区分,且其特点能 够遗传的群体或个体。 3.3 种质资源 germplasm resources 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通过世代演替传递给后代,并发育为具有各种性 状特征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 1 DB52/T 1025—2015 3.4 油茶种质资源 Camellia germplasm resources 山茶科山茶属物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当前或未来可能用于树种改良或营林生 产的个体或群体的总称。 3.5 油茶种质资源圃 Camellia germplasm resources bank 收集和保存油茶种质资源的场地。 3.6 杂交种 hybrid 由基因型不同的亲本交配所产生的子代,简称杂种。 3.7 地方品种 local variety 在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长期选择培育而形成的品种,也称为农家品种。 4 规划与选址 4.1 原则 按照自然生态分布区域,分区收集及异地保存种质资源。 4.2 圃址选择 4.2.1 地点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易长期保存、周围没有花粉污染、灾害因子较少的地点建圃。 4.2.2 土壤与立地条件 以保存普通油茶为主的,宜选择海拔≤800 m的区域;以保存西南红山茶、威宁短柱茶为主的,宜 选择海拔≥1600 m的区域。坡度≤25 °,光照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土层厚度≥60 cm,土壤疏松、排 水通畅、肥力较好,质地砂壤土至轻粘土的黄壤、黄棕壤,pH值4.5~6.5。 4.2.3 资源圃规模 2 2 2 2 规模4 hm ~6 hm ,收集资源数应≥100个;规模7 hm ~10 hm ,收集资源数应≥200个。 5 收集保存对象和方法 5.1 收集保存对象 包括种源、类型、地方品种、优树和优良品种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种质资源。 2 DB52/T 1025—2015 5.2 收集方法 5.2.1 种源收集 在种质的自然分布区域内,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确定种源的采种地。在树龄10年以上的单个或多个天 然林分中,采集20株以上优良单株的混合种子。 5.2.2 家系收集 在类型、地方品种的优良单株及优树、优良品种上,采集自由授粉的种子或杂交试验获得的家系的 种子。 5.2.3 无性系收集 在类型、地方品种的优良单株及优树、优良品种上,采集穗条,用嫁接或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培育 的苗木。 5.3 保存数量 种源、类型、家系、地方品种等每个资源各50株以上,无性系每个资源20株以上。 6 资源圃营建 6.1 造林设计 按LY/T 1607的规定执行。 6.2 资源圃分区 种质资源按物种、种源、类型、家系、无性系等分区种植。以物种为大区,大区内按种源、类型、 家系、无性系等划分若干小区。地势平缓地段可按方形分区,山地可沿山坡、山脊、山沟及道路等分区。 大区以砂石路分界,路宽4 m~6 m;小区以排水沟分界,排水沟宽60 cm、深30 cm。 6.3 营建技术 6.3.1 苗木 种子育苗参照GB/T 6001执行,嫁接育苗参照LY/T 2117执行,容器育苗参照LY/T 1000执行。苗木 质量符合GB/T 26907规定。 6.3.2 造林密度 2 2 造林密度为1665株/hm 或1111株/hm ,株行距2 m×3 m或3 m×3 m。 6.3.3 林地清理 整地前1~2个月清除林地内全部杂物。 6.3.4 整地 造林前1个月整地,整地深度≥20 cm。坡度≤15 °采用全垦整地,坡度15 °~25 °采用带状整 地,带面宽1.2 m~2.5 m。 3 DB52/T 1025—2015 6.3.5 挖穴 整地完成后,按设计的造林株行距放线、打点,按点挖定植穴,规格60 cm×60 cm×50 cm。 6.3.6 施基肥 定植穴挖好后,每穴施入商品有机肥 2 kg~3 kg 和钙美磷肥 0.5 kg~1 kg。回填表土至穴深 1/3 处,并将基肥与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再将心土回满定植穴。 6.3.7 植苗 6.3.7.1 时间 11月至翌年3月为宜,春旱严重地区在雨季或秋冬季。 6.3.7.2 栽植 参照LY/T 1328执行。干旱严重地区,植苗后可选用100 cm×100 cm的农膜覆盖定植穴,再用细土 均匀全覆盖农膜,使根茎处略低于周围。 6.3.8 补植 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的林地,应用同一种质资源的2年生以上苗木及时进行补植。 7 资源圃管理 7.1 除草松土 造林后每年除草松土2次,分别在4月~5月、9月~10月。依据造林整地方式分别采用全面、带状或 块状进行,深度≥10 cm。带间、穴间全面砍除杂草、杂灌。 7.2 施肥 结合除草松土每年施肥1次。在树冠外沿下方挖宽、深各20 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每株施入商品有 机肥1 kg 和复合肥0.5 kg后覆土。 7.3 修枝整形 每年在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抽梢前进行1次修剪。以疏剪为主,主要剪除枯死枝、病虫枝、交叉枝、 过密枝、下脚枝、寄生枝、衰老枝和徒长枝等。修剪后要及时除萌抹芽。 7.4 灾害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防控有害生物。做好护林防火,每年及时清除周边杂 灌。 7.5 密度管理 及时伐除生长异常、病虫危害严重的植株,保存的各个种源、家系、无性系的数量少于规定的最低 数量时应进行补植。 8 资源观测与评价 4 DB52/T 1025—2015 8.1.1 资源观测 种质圃每年应对各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习性、生态适宜性、抗性进行观测和调查。观测 和调查内容参见附录 A。 8.1.2 资源评价 种质圃应对保存的种质资源性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a) 植物学特征: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主要形

pdf文档 DB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贵州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1 页 DB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2 页 DB52-T 1025-2015 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10:43:2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